【引言】
今早看到一则通讯:Oracle已致函委内瑞拉的合作伙伴,声称它将再也无法与它们合作,以遵守特朗普总统签署的13884号行政命令。看到这封邮件业界同学第一个感受是什么:焦虑。焦虑,一个现今浮躁社会的常态描述,有褒有贬。通常大家怎么破解:学习。
好,今天就聊一聊学习的事。
**
**
- 认可焦虑
- 懂得如何学
- 思维转变
1. 认可焦虑
接着说这封信,估计这封信又搞得数据库行业患得患失了,但危机意识和未雨绸缪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都不失一种好的心态,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开放的纳世观。
当今世界发展太快,很多人都开始很焦虑,生怕被落后于他人,拼命地学习各种技能,不是在准备考证就是在考证的路上,但也只是在延缓焦虑而已,这也包括我,前几年也是因为焦虑拿了一些证书;但最近的感悟越来越质疑这种心理或者思维心态。
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可能了解,我是工科男一枚,个人感觉还是比较理性一些的。但在这个30+的年龄,不免也很焦虑,焦虑啥,焦虑自己比较尴尬的年龄、焦虑自己的职业方向、焦虑面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的责任、面临一颗不甘沉没的心。
怎么破,之前想到一个方法就是:千万别闲着,学习吧,随便学点什么都行,让自己忙碌起来;为此,自己前几年也确实很辛苦的考取了一些证书,过了一段别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的时光,然后又开始焦虑了。
上述文章没有说焦虑的不好,恰恰是焦虑在推着我向前行走。之前国人都在批评焦虑、浮躁的社会现象,但现也越来越意识到焦虑也是一件好事:能推动事物的发展,至少说明自身还不甘寂寞,也应征了万事皆有两面性的哲世观。
认可了焦虑,接下来应该思考怎么渡过去的事了。
2. 懂得如何学
刚才也说了解决焦虑的一个途径是学习。为此自己前些年也在学习考取各种证书,什么都学,疯狂的下载资料,涉及自身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向都在学:老本行Oracle要学精,Mysql、MongoDb、redis、Python、postgresql要学,Mycat、Docker、K8S、Zabbix要学,Hadoop、Storm、Spark、Flink大数据要学,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数据算法也得学习一些吧,各种系统架构、数据架构、中台概念也不能不知道原理和使用,也得学。各种知识虽说不是很精,但至少也知道了大概原理和应用场景。
自己一直在这些方向上奔跑。但这并没有延缓我的焦虑,反而越来越多。那么我就会在想:哪里错了,学习错了吗?应该不会,学习本身这个举措应该没错;学的内容错了,都是吃饭立本的东西,应该也没错;
那究竟是什么原因?
最终,现阶段的我想到那就应该是动机错了,为什么目的而学,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焦虑,为了学而学,那肯定是错的。要知道怎么学,为了什么而学才能拨云去雾、化简去繁、直达目标。
无疑中,看到乌尔里希·伯泽尔在《有效学习》中说:
学会“如何学习”,将是专家们所说的“终极生存技能”,这是现代社会
超越其他一切技能的关键能力。因为一旦学会了如何学习,你就可以学习任何事物。
李善友的一段话,也有一种醍醐灌顶感,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:
“成年人学习的目的,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式,而不是更多的知识、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,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,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。”
原来受了那么多年教育,始终没弄明白正确的学习姿态,看似很努力,只不过是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容器,一直在往里灌,一直灌。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要自我成长、升级。如果没有任何成长,思维、认知没有升级,一切学习不过是打着“提升自己”的旗号在浪费时间、精力和生命。
看,这就是思维认知的力量。
3. 思维转变
思维模式/境界/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;很多事情皆因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变得截然不同。举个常见的例子:一个不注重身体健康的烟友,别人怎么劝都不会戒烟,生了一次大病绝对会自发戒掉,为啥:思维方式发生变化,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了。可能例子还没有准确描述思维层次的不同,但也大致说明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影响。
之前个人公众号“一森咖记”的一篇推文中《我的DBA之路》:自己也论述过反推式的思维模式:
“一个思维模式: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奋斗时,那就以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为导向,进行结果反推,这样由大到小,由远及近的路就出来了。”
接下来,要说说学习思维的转化这件事,不要为了学而学,而是带着目的去学。
开始之前,先说几个前提:
-
先懂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;
-
再懂得自己担负的责任,为子的责任,为家人后代的担当;这些都是生命必须有的承担;
-
再然后就是自己最想实现的个人追求,也就是要为自己而活的那个心向往的东东;
-
最后,就是能不能给这个自己过了一世的世间带一点difference。
上述几个是方向也是目的,因人不同,只是目前的我的个人感悟,或许以后还会变。
有个这些个大方向,再来谈路怎么走。
第一点是首先要认清的,也是最应该彻底认清的,这是人作为生物的客观限制,它决定了后面的落地和实施。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就是要搞明白如何学会“学习”,高效学习,才不会让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打水漂。接下来讲一种学习思维的模式。
下述思维模式来源于文末参考,个人比较推崇,故这里转述下:
先看一张图
大多数人都经历了data—information这一步,难就难在如何把information变成knowledge。日常生活、学习、工作中,总是接收到各种各样碎片化数据。这些数据经过他人或者自己的思考加工,会形成有效信息(information)。但这却不是知识,依然是碎片化。真正的知识(knowledge)是网状的,体系化的,有条理的,需要把所有信息深度思考,让彼此产生联系。等洞见(insight)能串联起来,成体系化、连贯化的时候,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智慧(wisdom)。 等你把自身所掌握的智慧充分吸收,开始向外输出,向外传播后,就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(impact)。
大部分人的学习就像乱草丛一样,没有方向或趋势,看似学了很多东西,实则作用有限,所以可以用能力应用为导向来学知识,把知识/能力长成一棵树,而不是一片草,这样才能增加职场竞争力。
如何画好知识树?
- 明确树干
知识树,最重要的是树干部分,树干就是你要用知识树来做什么。
有人说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迷茫、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,也不知道学习用来干什么呀。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,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,那就给自己设置一个有期限的挑战任务,为了用而学。根据Situated Learning Theory(情境学习理论),在限定时间内解决一个“既有挑战又能给你带来成就感”的问题过程中,“顺便”去学习某个知识,效果是最好的。
2、画出自己希望的树
明确了树干后,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,就是进一步拆分你锁定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,然后明确哪些是树枝哪些是树叶。 以管理咨询顾问为例:
3、逐步点亮知识树
画完图后,可以再列张表,核对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,然后做出相应的优先排序和计划,之后就是按图索骥地学习相应的技能和知来点亮你的知识树。
主文,至此结束。
【结语】
-
本文讲了自己目前状态下的一些疑惑和思考;
-
讲述了一种学习方法,其本质就是结果反演法。
最后,推荐自己这段时间在看的一本书:王晋康科幻小说《逃出母宇宙》,除去一些硬科幻推理,书中最核心的四个字就是:活着,留后。套在本文,“活着”就是不愧这一生,“留后”就是要自己百年之后得留点什么,否则这段人生就太失败了。
【参考】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1OcEjKv2Ujab2Ss2OIyjg
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;
长按以下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“一森咖记”